“咏梅”说

 

咏物诗中,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同一事物的,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。梅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,惹来文人墨客的青睐呢?

“雪虐风号愈凛然,花中节气最高坚。过时自会飘零去,耻向东君更乞怜。”陆游对狂风暴雪中依然挺立的梅花作出了极高的评价。在“万木冻欲折”“群山木中叶空空”这样寒风凛冽、雨雪纷飞、天寒地冻的天气里,梅竟是繁华满树,幽香袭人。梅没有妖娆的身段,只有零星几点的站在稍远处就无法辨认的细小花瓣。她不愿做一朵只会在舒适环境中生存的娇花,所以她抛弃了阳光明媚、气候温暖的春夏两季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寒风刺骨、万物凋零的深冬。她用顽强的毅力,抵挡寒风一次次的侵袭,承受暴雪一次次的打压。终于,某个夜晚,她在枝头绽放,为这白雪皑皑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淡红,带来了一丝生气。这样傲然,这样坚贞不屈的梅,怎能不博来人们的钟爱呢?

不知要经历怎样的风霜,才能绽放的娇艳的花朵,让张谓不禁感叹:“不知近水花先发,疑是经冬雪未消。”在瑟瑟寒风中毅然挺立,顽强生长,开出的花朵如同一张白纸上染上的鲜血,齐巳却说是“风递幽香出,禽窥素艳来”。这一个“素”字不知困扰了多少人。是齐巳真不知道梅的艰辛,不愿用明亮的字眼去称赞她,还是别具匠心呢?

在探究这个问题前,我们必须得了解梅的生活习性。王安石曾说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”,陆游又说“驿外断桥边,寂寞开无主”,贡性之还说“眼前谁知岁寒交,只有梅花伴寂寥”。好一个“独自”!好一个“寂寥”!它们彰显了梅花的孤傲,展现了梅花的清寂。尽管梅花生存条件艰苦,尽管她付出了不知比其它花多几倍的努力去绽放,尽管她有着人人讴歌、赞颂的高贵品质……她也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,接受人们的称赞。她是那样安静,静静地伫立在一个角落,静静地隐藏在一座断桥边。她拼尽全力,为苍白的冬季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,为这万物颓废的冬季送上生的希望。最后,她孤傲地站在一个角落,静看这世间的一切,直至凋零。齐巳的这个“素”字或许正满足了梅的心愿吧。

如果将这认为是梅花的高贵之处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梅花更为文人们所珍视的是她那与世无争的性格。在梅花熬过了一个冬天,在万物复苏、百花争相开放时,梅不管“满城桃李各嫣然”,依旧是“寂寞倾城在空谷”。纵使她承受了其他花朵从未经历过的艰难,纵使她在酷寒中被磨练得坚贞不屈,纵使她拥有着一切骄傲的资本,但她仍是“犹余霜雪态,未肯十分红”。她异于常花,盛开在冰天雪地之中,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有多独特,她只是“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,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。她看淡了一切,名利于她而言只是浮云,她不与俗花争妍斗艳,她只是在你不知道的时间,不知道的地点,塑造她的美丽,完成她的使命。她不需要任何人对她仰慕,拜倒在她的脚下。她也不去与其他鲜花比较,炫耀自己有多了不起。人们不经意间的一句“哟,梅花开了”,对她而言,足矣。在王冕眼中,她就如同一位不沾俗尘的仙子:“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尘。”,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她永远是那么孤傲,那么淡泊。

从梅花的习性中,中国的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理想的人格模式,就是那种“冲寂自妍,不求识赏”的与世无争的孤清,所以诗人们才会对梅花赞不绝口,张泉那“山边幽谷水边树,曾被疏花断客魂”的感慨也不足为奇了。

诗人们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,如宋代“梅妻鹤子”的林和靖的著名诗句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。曹雪芹曾形容梅花是“误吞丹药移真骨,偷下瑶池脱旧胎”。梅花就如同一位误落凡间的仙子,带着清逸,带着淡雅,带着丝丝灵气。她淡红的身影,在每一个寒冷的冬季,在银装素裹的旷野中,一次又一次地舞动着。她不食人间烟火,不求名利尽收。她只是尽自己所能,将自己积蓄的能量在毫无生气的寒冬爆发。将她的清逸,她的淡雅,她的超凡脱俗撒向世间的每一个角落,送入每个人的心窝。王琪评价说“不受尘埃半点侵,竹篱茅舍自甘心”;陆游感慨道“高标逸韵君知否,正是层冰积雪时”;崔道融称赞着“香中别有韵,清极不知寒” ……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,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。梅正是拥有这样一种与诗人相似的品质,因而得到诗人的倍加珍爱。

梅花以清逸见长,象征隐逸淡泊,坚贞自守。那“高标独秀”的气质,倜傥超群的形象,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,以一往情深的想象,盼望与梅花来一场身心相契的欢晤:“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村下美人来”。梅花的冷香色,蕴含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,深为诗人所珍视。

也许梅花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正在于此:一种寂寞中的自足;一种“凌寒独自开”的孤傲;一种与世无争、超凡脱俗的清逸。

    

     说明:本文荣获首届(2014)“正报杯”作文大赛特等奖。

 

 

   附:获奖感言

 

很多同学语文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,分析试卷就能发现这些同学阅读、作文的分数并不高。

第一、上好语文课。课上学习阅读方法、写作技巧。

第二、加强读课外阅读。多读名家散文、小说(不建议读长篇小说)。自己学习分析文章的结构、内容,分析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。与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相对应。同时,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合理安排的能力。

第三、记随笔、记日记。写作不是完成任务,是一种情感的宣泻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一片优秀的文章。平时多写也就是在不断地练习。百炼成钢,不练哪儿来好文章?

 

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